中國網/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(記者焦夢實習記者張曉靜)4月7日,由國際環保組織亞洲清潔中心主辦的2022中國港口和船舶空氣氣候協同控制研討會暨《藍港先鋒:中國典型港口空氣和氣候協同力評價》報告發布會召開。
報告認為,“十三五”港口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目標基本完成,但港口“減污降碳”協同目標和措施仍然缺位,貨船岸電使用率較低等問題也較突出。對此,多名專家學者、行業實踐者、公益伙伴和媒體就相關話題展開深入研討,為中國港口的綠色發展建言獻策。
“十三五”港口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目標基本完成
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管夏冬飛介紹并解讀了《2020藍港先鋒中國典型港口空氣和氣候協同力評價報告》的主要發現。
“我們發現,‘十三五’港口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目標已基本完成,”他介紹說。該報告連續兩年跟蹤和評估了中國典型港口的清潔空氣行動,以“減污降碳”協同視角,采用政府信息公開、港口公司披露等公開渠道的信息,對11個典型沿海港和4個典型內河港在“十三五”和“十四五”轉換時期空氣、氣候方面的行動進行了獨立第三方評價。
報告顯示,此次調研的15個港口中有14個港口于2020年底達到了《港口岸電布局方案》提出的50%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的目標。港作船舶岸電使用率超額完成,其中12個港口的使用率達100%。此外,評價范圍內港口在集疏運清潔化、港口空氣質量監測能力等方面,也有積極進展。
夏冬飛表示,這些措施的順利推進,對港口城市空氣質量改善、保護公眾健康貢獻了力量。同時,也為下階段中國港口和船舶從“減污”轉向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”奠定了基礎。
專家建言提升港口綠色減碳路徑
針對報告提出的問題,多名專家學者、行業實踐者、公益伙伴和媒體代表就相關話題展開深入研討,為中國港口的綠色發展建言獻策。
“‘3060雙碳目標’下,港口和船舶在促進交通領域協同減排方面具有巨大潛力,”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主任工程師王人潔說。
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歡表示,應系統評估柴油、液化天然氣、電動化等不同能源和措施組合對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減排效果,從而選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港口船舶治理路徑。
“國際領先港口要求符合條件的船舶靠港必須使用岸電。這類強制性措施極大地提升了岸電使用率,無論船公司還是港口統計的靠港船舶在港口的岸電使用率均可超過80%?!苯煌ㄟ\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彭傳圣說。夏冬飛還表示,作為港口綠色發展的實施主體,港口企業應抓住機遇,積極順應新發展形勢,及時開展協同減排規劃編制,開展大氣污染排放清單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編制。同時,應增加主動披露與環境保護、公共利益相關的信息,增強與公眾和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,彰顯企業社會責任。